相向而行、心无旁骛,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工业稳进# #新型工业化# #智能制造#
2815

当暖阳驱散寒意,清风吹开薄雾,呼啸的时光再次刻印下勇毅前行的不凡历程。2024年,已在你我记忆里留下难忘的一笔,2025年,正朝着我们阔步走来!

回首2024年,“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攻坚克难”是关键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实。这一年,承上启下,我们走得很有底气,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成绩单亮眼,中国制造坚定筑牢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不断积蓄。

闯过风雨,看到美景,2024中国工业经济答卷足够耀眼,却也来之不易。每一页都记录着求解“时代之问”的坚定足迹,每一页都浓墨书写着“苟日新,日日新”。累土不辍,丘山崇成,神州大地上的火热奋斗,成为民族复兴征途中的生动注脚。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是中国经济的“大梁”。过去一年,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高频热词。向“新”向“智”向“绿”,以工业之稳支撑经济大盘之稳,以工业之进引领产业转型之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片新天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稳”的基础更加巩固。预计2024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前三季度,31个省(区、市)和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长面均超九成;1—10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速较快,实现营收12.96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6%;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优化,工业向好的态势更加稳固。

“好”的因素持续累积。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5G基站数量达到419.1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亿户,5G行业应用融入76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千万辆,开源鸿蒙生态设备超过10亿台。人工智能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灯塔工厂达到72家,占全球比重42%。技术“上新”,产业“焕新”,大国之基不断夯实。

“质”的提升越发强韧。大国重器,上天,入地,下海!“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C919大型客机累计交付14架,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300兆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显著加快。创新引领下,高质量发展重塑中国工业的底色。

飘红飞扬的数据背后,中国工业经济底气足、韧性强。这既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基础,也是汇聚磅礴力量的信心之源。然而,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深知,前行道路上不可避免有风险挑战,但走对了就不怕山高路远。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鲜明提出了202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刚刚举行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出从12个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对照会议精神,当务之要是全面准确贯彻部署要求,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重点和关键,以更加有力高效的行动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新的一年,要以“稳”为先。万里行舟看压舱,必须稳住工业基本盘。首先,总量要稳。咬定目标不放松,既要勇于突破,也要稳扎稳打。稳中有升稳中有进,中国工业经济才能乘风破浪,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要因业施策,全力稳定十大重点行业的增长,加强对工业大省运行调度和督促指导,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奋勇争先。其次,根基要稳。经济发展步入关键期,各类风险和暗礁险滩凸显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着力补短板、锻长板、防风险,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确保关键产业发展不受外部影响。

新的一年,要用“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动力。能否把握时机,加速换挡,决定了我们能否主导新一轮变革。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勇争先、善作为。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谋划实施创新发展政策,让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更强。端好传统优势产业这碗饭,新旧动能转换循序渐进。要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深入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加强制造业品牌培育推广。

新的一年,要借“融”做强。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创新中国的积厚成势,而且也离不开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可以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中国工业经济“全、多、大”的市场优势,决定了两者的融合发展更有活力。要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安排部署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起来,抓重要领域、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相向而行,心无旁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责编: 集小微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工业稳进# #新型工业化# #智能制造#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