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题为《华裔高管斗不过印度人的历史,被 AI 终结了》的文章在社群媒体引发关注,该报导指出,随着人工智能 (AI) 时代的到来,硅谷的权力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显著的转变,曾经由印度裔 CEO 主导的局面,正被华裔高管的崛起所改写。
报导指出,美国四大芯片巨头——英伟达 (NVDA-US)、AMD(AMD-US)、博通 (AVGO-US) 和英特尔 (INTC-US) 的 CEO 都已由华裔担任。在英特尔 Vision 2025 活动上,新上任 14 天的 CEO 陈立武首次公开亮相,表达了重振这家老牌芯片巨头的决心。这一系列华人 CEO 的崛起,标志着华人在硅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回顾历史,印度裔 CEO 在硅谷的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是 2014 年纳德拉 (Satya Nadella) 接替鲍尔默执掌微软。他是首位领导全球科技巨头的印度裔 CEO。事实上,在纳德拉接任微软 CEO 时,印度裔 CEO 已经占据了硅谷科技巨头三分之一的席位。
报导指出,印度裔 CEO 走向硅谷权力中心,是时间的累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进入硅谷的印度裔工程师从基层做起,逐步晋升为中高层管理者,开始主导公司的关键项目。在 2014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和云计算转型浪潮叠加的时期,早已在关键岗位上深耕多年的印度裔高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例如,纳德拉在掌舵微软前深耕云服务九年,皮查伊透过 Chrome 浏览器构建起谷歌十亿用户生态,IBM 的克里希纳则主导收购红帽公司,奠定了混合云的根基。
与此同时,华人工程师却长期受到“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的束缚。InfoQ 的调研显示,超过 78% 的硅谷华人从业者停留在技术骨干层级。
然而,AI 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英伟达、AMD 等曾经处于产业链边缘的芯片企业,一跃成为全球 AI 算力的中流砥柱,这为华人 CEO 进入硅谷核心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黄仁勋的经历便是这一转变的最好例证。报导提到,创业初期,黄仁勋曾四处奔走推销芯片,为了争取与微软的合作机会几乎每天都与其开会,甚至曾在雷军身边用中文喊出“我也是米粉!”以寻求长期合作。
如今,在 AI 军备竞赛的热潮中,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纷纷与黄仁勋“交朋友”,只为获得英伟达芯片的优先供应权。这充分显示了华裔 CEO 在 AI 时代的重要性。
报导称,AMD 也在苏姿丰的带领下在 AI 服务器市场撕开英特尔的口子。 2025 年,AMD 市值突破 3,000 亿美元,苏姿丰被《财星》杂志称为“硅谷最危险的女人”。
代工之外,需要解决的只有设计问题:博通能够帮助他们。与黄仁勋和苏姿丰靠技术突围不同,博通 CEO 陈福阳主要靠收购建立起自己的芯片帝国,业内称他为“半导体并购之王”。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