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头环监控上课走神:"金箍棒"或"紧箍咒"?

来源:人民日报 #头环# #监控# #上课#
2.1w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最近,浙江金华的一所小学给同学们戴上了一款头环,号称可以通过解读脑电波,监控上课走神,提高学习成绩。初衷或许是好的,但结果却未必能尽如人意。议论纷纷中,学校叫停了这场实验。受党报评论君的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迎接新一天的学习,这些孩子们首先做的不是打开课本,而是点亮头环。上课铃一响,前额、耳后的三个电极,采集每个人的脑电波,分析之后实时显示在老师和家长的电脑手机上。开发者称,借助既有的数据模型,大人们可以时刻掌握学生们的精神状态,谁在走神,立刻暴露。

消息一出,质疑不少。有科学专家称,脑电波信号微弱,即便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也需要戴上拥有数十个电极的电极帽、涂上导电膏,才能勉强获得效果。有心理专家称,只有三个电极的头环如果确实能够提高成绩,大概率只是因为“戴着头环、受人监控”的心理预期,让孩子们不敢分心,与新科技关系不大。还有教育专家说,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只是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以此为据指导教学,未免舍本逐末。

新技术确实改变着生活。给贫困生饭卡精准存入补贴、用智能技术帮助残疾人复健、“智慧社区”轻松实现物业公司日常管理的众多功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此。然而,诸如用装有GPS芯片的校服避免上课迟到、用表情识别系统判断学生学习状态,这些带有争议的技术尝试,却值得我们投去审慎的目光。

值得欣慰的是,技术面前个人自由怎样安放、用户的隐私权应该如何保护、采集生物识别信息是否必要、敏感数据的储存能否让人放心,这些我们曾经聊过的话题,也正在广泛地讨论中,形塑着信息时代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关于技术的边界、权利的范围、个人的保护等,问题不断出现,共识却也在不断形成。科技离不开伦理的导航,伦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助推人类社会的前行。

最近杭州法院受理了“人脸识别”第一案。某大学张教授早前购买了当地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按照要求,他在购卡时登记了指纹信息,防止卡片盗用。最近,公园通知他,指纹识别升级为人脸识别,必须登记面部信息才能继续使用。公园是否构成侵权,法院尚未宣判,但技术不能被滥用,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回到监控上课走神的头环运用,与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可靠不同,“脑电波识别”聚讼纷纭,走入课堂是否已有验证和授权?与精专法律的大学教授不同,未成年的小学生们打开头环的一刻,是否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假如自己被数据批评,又是否有能力解释辩驳?一句话,当成年人对技术尚没有全盘把握的时候,将它运用到课堂之中、孩子身上,更需慎之又慎。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最不担心失业的职业,教师可居其一。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个古老职业的从事者依然会是以人心换人心的燃灯者。毕竟,面对天资不同、秉性不一的孩子,很难用几个指标和一套模型定义和教育。唯有耐心、用心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教育的魅力,更是我们区别于机器、高扬人性光辉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想要通过技术,为教育找到一根横扫困难的“金箍棒”,或许只能得到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学习好,学生需要专注力;教育好,课堂更需要吸引力。

这正是:

育人绝非等闲事,一键搞定难如意。

劝君莫念紧箍咒,以心换心方为实。

大家晚安!

责编:
来源:人民日报 #头环# #监控# #上课#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