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智驾市场开卷性价比 考验国产车芯成色

来源:爱集微 #产业观察# #智能驾驶# #智驾芯片#
11.1w

集微网报道(文/杜莎)继上个月我国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对首批企业L3自动驾驶测试的遴选工作后,12月14日,宝马集团官宣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L3级别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官宣L3的车企。

国内L3落地加速,以及车企城市NOA产品的高举高打,特斯拉FSD入华节奏超预期,无一不显示出智能驾驶的拐点真的要到了。

从市场渗透率来看,智能驾驶系统也正在成为标配。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4.9%,且2023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2.4%。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驾驶正在回归量产的商业本质和重体验的用户价值。算力堆叠,行业炫技,虽就在去年,而今恍如隔世。持续一整年的价格战下,车企对智驾系统的成本极为考量,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智驾方案商脱颖而出的关键。即使强如华为,今年以来随着智驾方案从ADS 1.0到ADS 2.0演变,其合作的高端车型上也在减少激光雷达等硬件配置。

国内一智驾方案供应商高管对集微网表示,“本质而言,做智能驾驶产品是在有限资源的平台上进行开发,产品的竞争力源于同样的资源做到比别人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性能体验,或者是同样的功能、性能体验但成本更低。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的量产开发过程不单单是算法本身,还包括对系统的设计,传感器到底是从CPU接入还是从MCU接入,如何保证负载更低,如何保证系统更稳定等等”。

以大热的L2+行泊一体方案为例,现阶段能提供泊车功能的企业较多,泊车功能体验的好坏主要表现在能不能停进车位,是不是有刮蹭等,其本质上更多是一个舒适性功能。而行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安全性功能,如AEB等,特别是在行车的前视感知上也能做到量产水平,而且在不同算力平台上做到的企业很少。由此,当前市场上能够同时在高、中、低各种不同算力的平台上实现行车和泊车的企业少之又少。

回望过去几年,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智驾市场处于各种方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有各种芯片组合的方案,而预计再往后几年将步入收敛的过程,一些不太成熟的方案预计会退出。在比较走量的车型上,更多还是要追求极致的性价比,而在一些高端车型上,体验会更重要,但不是纯堆硬件。尤其随着智能驾驶的拐点来临,实力比拼真正开始,那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智驾方案商的生存空间注定荡然无存。

在智驾芯片的选择上,国内不少智驾方案商认为国产替代是一大趋势,也在做一些国产化的方案,这代表国产芯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看到,目前大多企业选择的还是国外成熟芯片,这些芯片的优势在于很多IP都是自研,且拥有比较均衡的异构计算平台,包括CPU、GPU、DSP、MCU、ISP,不需要再外挂其他的芯片,整体成本更具优势,且可靠性有保障。

不可忽略,这几年,华为、地平线的智驾芯片也慢慢开始走向市场,且融入全球OEM和Tier1供应商体系。今年以来,黑芝麻智能、爱芯元智也开启量产。但根据高工智能的数据来看,目前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的市占率只有4.41%,因此国产芯片的真正繁荣还任重道远,充满挑战。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产业观察# #智能驾驶# #智驾芯片#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