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从硬科技到历史使命

来源:钛媒体创投家 #中科创星# #投资#
3810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钛媒体创投家,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集微网经授权转载。


它被称作2024最忙碌的投资机构:

一方面他们全年出手超70次,投资金额超18亿元,以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为主,稳坐早期投资机构出手频次第一的宝座。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他们全年募资总额超30亿,国家级母基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市场化资金、甚至保险资金都对他们青睐有加。

从互联网时代就高举“硬科技”旗帜一路走来,如果说有一家机构完美地吻合上了:“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投早投小”、“科学家创业”、“耐心资本”等近年来所有的人民币科创关键词,那它的名字一定是——中科创星。

高歌猛进的另一面,也伴随着各种质疑之声:说他们高度依赖科研院所资源,说他们退出难,说他们回报低,说他们长于ToG服务。

我们有幸在2025年的新年之际采访到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针对项目挖掘、退出策略、募资体系、历史使命等一系列话题与我们展开了一段对谈。

以下为钛媒体创投家与李浩对话全文,略有删减:

关于项目源与信心

钛媒体创投家:今年中科创星出手超70次,咱们是如何在当前的创投环境下保持如此之高的出手频次的?

李浩 :对,我们今年的投资了超70家硬科技企业。其实我们的投资节奏相对比较均衡,连续3年出手频率都差不多。

今年在投资数量上比去年稍微增长了一点,主要原因是我们认为今年的环境下出来创业的创业者,一定是更冷静、更清醒,也更加深思熟虑,加上很多科技项目的估值略有回调,相对来说处于价格洼地,是一个更好的出手时机。

钛媒体创投家:这两年很多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在放慢,中科创星反而是加快了,敢于扣动扳机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李浩 :第一是长期的时间积累,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象限,要投的领域非常清楚,有非常充足的项目储备。第二是对于未来坚定地相信。

我们认为硬科技肯定不是一阵风,它是未来30年~50年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中的必经之路。从长期来看,一两年的外部环境变化,都是“小事”。

钛媒体创投家:咱们源源不断的项目来自哪里?中科创星在项目发掘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李浩 :在项目源的挖掘上都是靠积累,没有什么投机取巧。

项目源对于 GP来说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高质量的项目源,才可能投出高质量的项目,才能获得好的回报。

我们认为在科技投资中有两大第一性原理无法突破。第一个是真正有壁垒的技术,一定是长期的时间积累形成的;第二是没有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就不可能形成核心技术。

中国有几百万名科研人员,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池子里遇到好技术、好项目的概率更大。

我们所投的很多项目,与创始人认识的时间均长达5到10年以上。以前没有投,一是因为科学家距离创业者需要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二是因为当时项目的技术太前沿,处于学术阶段,离真正的产业化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几年,很多项目的各个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我们才出手投资。

早期投资就是投人,对于创始人了解的时间越长,互动的越多,双方磨合得越好,投资的风险也会降低。

硬科技火了之后,很多科学家创业项目并不缺钱,他们更希望找到懂他们、懂产业、能互动的投资方,彼此聊完可以从对方吸取到能量和新的知识,这一点对于硬科技投资特别重要。

钛媒体创投家:外界对于中科创星的很多认知就是高度依赖科研院所的资源来获取项目,咱们内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浩 :中科创星确实有超过一半的项目都是来自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这也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对于我们投的前沿科技和硬科技而言,如果没有在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期积累,其实是很难走到成果转化阶段的。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来自于产业龙头的项目,核心是看项目的技术是不是足够硬,团队要是不是足够强,以及市场是不是足够大。

对项目的判断是第一位的,并不一定限制在科研院所内,我们也是在市场上竞争,靠共赢和互助换来的资源,核心还是你很懂、很强、资源就会向你倾斜和聚集。

钛媒体创投家:目前除了中国科学院系统之外,咱们还有哪些稳定的项目来源渠道吗?

李浩 :这十年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科学家、产业高管人脉资源。他们创业的时候都会找到我们,也会把他们认可的项目推荐给我们,大大节省了我们海选项目的时间,这也是一条非常稳定的渠道。

钛媒体创投家:中科创星一直在投前沿科技,今年也投了很多前沿科技项目,包括硫基电池、GPU、核能材料、高空风力发电等,咱们对前沿科技的信仰源自哪里?

李浩:投前沿科技,是因为我们觉得经过多年科研和工业的积累,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从0-1创新的阶段,新的时代就是属于前沿科技的时代,而中科创星也更擅长投前沿科技,所以我们更敢于出手。

未来中国是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需求消费国,只有在中国做科技,以后才能做成世界第一。

大多数的工业科技都是ToB的,很少ToC ,这就决定了科技创业需要依托庞大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环境,这个除了中国别无选择。

钛媒体创投家:市场化资金对于投资硬科技的态度有所改变吗?

李浩:态度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以前是无人问津,现在是无人不谈硬科技。

整个资本市场对硬科技的认可度更高,投硬科技的财务回报也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化机构看到了,所以大家也更愿意投资硬科技。

后续随着硬科技企业上市,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家、企业家也一定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科技领域,推动整个生态良性循环。

关于退出:

钛媒体创投家:中科创星的退出策略是什么?

李浩:我们希望未来中科创星的上市退出占整体比例的20%~30%,50%的项目在一级市场以股权转让或者S基金的形式完成。

交易离不开环境,科技创新项目在二级市场上表现得好,就会有更多的S基金、PE基金愿意接手,这是科技金融“郑国渠”水流通的过程。

(科技金融的“郑国渠”体系由中科创星提出,即推动银行、保险、国家大基金等资金发挥主动脉作用,做大国家级母基金,确保耐心资本供给;国家级母基金发挥“郑国渠”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筛选出一流的硬科技投资机构,做强市场化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硬科技投资机构则发挥毛细血管作用,将金融血液输送到早期的硬科技创新企业中去,服务科技创新,最终助力整体经济“长肌肉,壮骨骼”,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硬科技项目从成立到上市需要10~15年的时间,基金的期限很难支持,大部分的基金只能靠接续。不同阶段的机构赚不同的钱。早期投资机构赚从零到成长阶段的收益,从成长阶段到IPO的收益交给其他机构来做,形成多层次市场的合作模式。

早期投资机构能做的就是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项目回报,提升内部退出效率,做一个诚信、规范的交易者。

钛媒体创投家:愿意接续硬科技项目的买方是什么画像?

李浩:S基金和母基金,大部分的母基金都有S基金策略。还有一些保险公司,他们偏爱医疗项目。再者就是券商、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做S基金配置。

钛媒体创投家:中科创星考虑募中后期的基金吗?

李浩:不会。

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在于早期阶段,挣的也是第一阶段的钱,和第二阶段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方的关系,不会变成竞争者,这不是我们的优势,也不是我们的初心,开展一项新的业务,不只是看能不能挣钱,还要遵循最初的愿景和使命。

关于大胆资本与国资:

钛媒体创投家:以出手频次来说,中科创星无疑是2024最大胆的机构之一了,您是如何看待大胆资本这一概念的?

李浩:如果是自有资金投资,多大胆都没有关系,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是管理别人钱的GP,只有艺高才能胆大,最好别投自己看不懂的,不然基金就成最后一期了。

国资喊话大胆资本,等于所有者向经营者喊话。就像老板对员工说,我觉得你现在干得不够猛,我不太满意。这完全没问题,但是不同的公司,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操作,做自己擅长的事效果一般才会更好。

钛媒体创投家:这样的喊话,会让资本更大胆吗?

李浩:会的。

现在不是经营者不愿意大胆,而是能力和责任心不支持他们投资自己看不懂的项目,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手中权力和责任的敬畏。

钛媒体创投家:所以您认为某些“胆小”是相对良性、正确的选择?

李浩:大家都希望快,希望一夜之间从基建型经济转变为科技创新经济,这是不可能的。不光是创业者要适应这个,政府管理机构也需要适应,大家都需要时间去完成能力的转变,既要宽容失败,又要有耐心。

钛媒体创投家:国资相关口径都在大力支持科创,但是资金到科技创业者手里却附带了很多限制,决策效率也比市场化资金慢,这样的情况会好转吗?

李浩:100%会好转。

现在的硬科技投资环境,相比于11年前已经好转了很多。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只是怎么干还没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统方法论。

这和行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关系。过去30年,金融系统里80%的钱都投资到了基建里面,培养了一批干部。现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国策之后,需要一批懂科技、支持创新科技的干部,把80%的钱投资到科技创新里,但是这些干部的提拔、成长、走向关键岗位需要时间。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更具有挑战。

钛媒体创投家:您是如何看待返投与招商的呢?

李浩:在返投上,我们要求是要上一层系统思考,就指要全盘考虑项目落地到哪里,引进哪些机构对于项目的发展更有利,只有项目一年比一年好了,所有人的工作才有意义。

如果仅仅是为了短期利益和返投压力,把项目招引到不该去的地方,最后项目黄了,投资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都打水漂了,只会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们非常注重多赢,投资机构要真正地为项目的发展全心全意地考虑,这是投资盈利的底层逻辑。

钛媒体创投家:中腰部投资机构在资金的选择上非常有限,只能拿到有限地方政府的资金,迫于返投的压力和资源的有限,无法做到我们这样的全国性视角,他们应该如何优化自己的处境呢?

李浩:找到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陕西榆林的一些市场化GP做得很好,充分利用了电价低、煤炭、化工资源,把对电力价格敏感、有竞争力的企业招引过来,实现了双赢。

还有一些安徽的化工园区,废水处理的集中配套、厂房、公共化工设施供给完善,对于化工企业非常有优势。

回到某一个特定领域,把机构的命运、项目的命运绑定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再变成产业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地方政府合作,就像两人结婚过日子,不能把钱一花就跑掉,这样肯定不行。

钛媒体创投家:您如何看待“骗彩礼”式GP。

李浩:选择决定命运。

关于ESK价值体系与历史使命:

钛媒体创投家:2023年,中科创星推出了完整的ESK价值体系,这是本土原创的价值投资方法论,这套理念有没有新的发展?以及在咱们的具体工作中是如何践行的呢?

李浩:经济价值方面,一年比一年做的好,但是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项目质量,为投资人增加回报;社会价值方面,中科创星所投的项目都是专注于生产力提升、效率提升的硬科技项目;知识价值方面,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提供新的知识,它的意义在于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我们是受益者,也要做传承者和贡献者。

我们也把ESK列入了员工考核中,薪酬是经济方面的回报,在工作中是否有成长、有知识提升、感到自豪感、有社会价值认可感,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我们还投资了一家企业——东壁科技,它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科技文献数据库平台,由长期专注于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决策的原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团队创办,以高质量科学数据助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产业升级。

目前顶级的知名学术期刊Cell、Nature 、Science等,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极少,这对于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非常不利,我们一直想为中国科研学术在国际期刊上的话语权做一些努力。这也是我们投资中对社会价值和知识价值的践行。

一个理念的提出不只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十年前中科创星提出硬科技理念,如今已投资超过500家硬科技企业,一直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

钛媒体创投家:为什么我们能从中科创星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到浓厚的历史使命感?

李浩:我们团队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工作,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精神的感染和传承,我们希望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这也是我们公司创办时的使命。

募基金的时候我们内部有一个标准:去赚长本事的钱,靠管理费赚钱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在一个组织看来,只有能力提升了,才能去干更难事、更厉害的事。

我们国家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是我们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ESK是中科创星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思考归纳整理的方法论,我们希望为推进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作出贡献。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看,一辈子能在这一件事情上做出一些贡献是非常值得的。

关于投后与创新

钛媒体创投家:为什么今年开始做高质量孵化器?

李浩:高质量孵化器算是一个探索。

中科创星10年前制定发展策略的时候,是帮助科学家做成果转化,以科学家为主导,我们是陪伴者的角色,属于浅水区。

现在我们想慢慢迈向中水区域,以共同创业者、联合创业者的身份出现,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创业的难度降低了,科学家专注于技术和产品,中科创星来负责销售、融资管理、落地技术成果转化等业务,帮助科学家创业者成功。

到2035年逐步迈向深水区,形成科学家负责创新,科技公司和集团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承接,目前的生态里还没有那么多承接的主体,还需要时间。高质量孵化器的形式,是试图把这方面的能力构建起来。

钛媒体创投家:为什么选择在上海?

李浩:上海科委非常认可我们的理念。

地方招商也需要耐心,招商不能再用GDP评价,科技型企业能创造的GDP要少很多,销售收入也不高,投入时间也至少要五年,但是引进来的是一个产业生态,是人才聚集,这是无形的价值。

要有耐心为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产业“种树”,这是产业结构、人才结构、价值理念发生变化的过程。

钛媒体创投家:高质量孵化和以往的孵化器有什么区别?

李浩:高质量孵化有两大特色:“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

“超前孵化”是指瞄准超前领域,也就是未来产业和全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从超前阶段,也就是原理和论文阶段入手,支持科学家,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开展原理设计与概念验证。

“深度孵化”是指从超前孵化的项目里优中选优,择优进行“深度孵化”。我们的角色已经超出资金和要素供给者,而是作为项目的一部分,深度参与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和商业运营,实现从PI(学术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科学和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科技创新范式,推动产业培育,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

钛媒体创投家:咱们发起那个带领被投企业去产业龙头的“硬科技探索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李浩:是希望让科学家创业者们更好地体会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在科学家创业成长的过程中,种下一颗成为千亿企业家的种子。

钛媒体创投家:在这个探索计划中,有什么具体的合作落地吗?

李浩: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并不会刻意地去撮合合作的发生,合作落地都是自然发生的。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企业家精神的传承,这些企业家的魄力、勇气、思维方式都是大多数科学家创业者们需要学习的。

关于2025

钛媒体创投家:2025年在投资方向有哪里侧重或调整吗?

李浩:以硬科技为核心的投资方向不会改变,会做一些局部调整,提高项目投资质量,多去投更前瞻、更有引领性、更颠覆性创新的项目,避免与同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希望我们的投资对于科技创业者而言,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钛媒体创投家:在地域选择上会有什么新的布局嘛?

李浩: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科技500强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出自科研院所,所以我们围绕顶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布局,核心区域是北京、上海、西安以及大湾区,基本上都是围绕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这些地方的科技人才比较密集,科创企业也比较多,整体的科创生态也相对完善。当然也不局限于在这些地方,科技成果突出的地方,我们都会关注和覆盖。

钛媒体创投家:您如何看待当下国际环境对创投的影响?

李浩:做好自己,强大自己,环境的事情听听就好了,要分清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

所有的硬科技创业者把自己的项目办好,把自己的企业干好,把自己的产品干好,把自己的效率提升好,想得太多了,完全都是内耗和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责编: 爱集微
来源:钛媒体创投家 #中科创星# #投资#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