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恒: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加快抢占半导体科技制高点 | 所长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

来源:中科院之声 #中科院# #半导体# #两弹一星#
1024

有幸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对当年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建设不懈奋斗、矢志不渝的艰辛创业历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1979年,王守武在调试探针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供图

回望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60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所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同频共振、血脉相连,“科技报国、创新为民”始终是半导体所人的使命担当。半导体所的诞生,就源于国家1956年制定“十二年远景规划”时提出的要“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即“四项紧急措施”);而纪念馆里展出的反映半导体所王守武、林兰英、王守觉和成众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文字和照片,更是半导体所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印记和见证。

▲林兰英在实验室工作。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王守武组织109工厂为研制109乙型计算机提供12个品种、14.5万多支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109乙机正是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大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半导体材料学家林兰英领导长寿命硅单晶的研制,提高了硅光电池的效率并成功应用于人造卫星,不仅推动了砷化镓集成电路的发展,还成功研制抗辐照的SOS-COMS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承担硅平面型晶体管的研制,成功研制的5种硅平面晶体管用于109丙机等专用微机,109丙机为中国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功勋计算机”;固体电子学家成众志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10cm微波信标机,这是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半导体器件……这些无不展现了半导体所“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和“永争第一”的科学精神。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半导体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黄昆、王守武、林兰英和王守觉等为代表的半导体所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突破重重阻碍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开创了中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铸就了半导体所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他们因国家需求而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推动中国半导体科技事业进步和国家发展。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缩影;他们的科学人生,是中华儿女追求现代化的集中写照;他们的科研品质,是中国科学院人勇攀科技高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动展示。

2024年,半导体所党委在所区建立了主题为“‘科学’‘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 照亮抢占半导体科技制高点新征程”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导科研人员赓续红色基因,让“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照亮抢占半导体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

▲半导体所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屡获突破。半导体所供图

今天,“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仍然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

当前,半导体所广大科研人员正以积极承担半导体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重大科技任务为抓手,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科研创新。作为我国半导体科技发展和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把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奋斗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力以赴抢占半导体领域科技制高点,不断攀登半导体科技高峰,力争在半导体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成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作者谭平恒,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报》记者赵广立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1-22 第1版 要闻)

责编: 集小微
来源:中科院之声 #中科院# #半导体# #两弹一星#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