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明确以来,政策持续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倾斜,叠加外资谨慎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市场格局加速重构。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机构LP出资连续四年持续下滑,2024年,机构LP认缴出资总额1.27万亿元,仅约为2020年的六成。其中国资性质资金(政府资金+国资控股机构)出资占比88.8%,对应实际出资约1.13万亿元。政府资金和国资控股机构持续成为国内私募股权市场的出资主力。
此外,国资LP也走出了分化趋势。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在2024年逆势扩容,出资额不降反增,达2299亿元,同比增长44%。政府引导基金中,国家级引导基金呈现出“出资间隔长但单笔体量大”的特点。而更活跃的则是省级引导基金,累计出资1286亿元,在整个政府引导基金的分类中占据了出资大头。
《报告》指出,在投资端,机构LP的资金在2024年流向了8228家公司,获投公司数量同比下降39%;可估算融资金额8642亿元,同比下降37%。从项目阶段来看,2024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关注初创期项目,初创期项目占比已近半数(4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扩张期及成熟期项目较稳定,种子期投融资事件则明显减少,整体呈现出向“中间阶段投资”的现象。
以硬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吸金”最强劲的领域。《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投融资赛道分布较为均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作为主赛道的同时,企业服务、新消费等赛道也得到了一定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自2021年起,电子信息赛道的比重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已经超过30%;同时高端装备占比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新质生产力赛道整体占比已超过65%。
在硬科技成绝对主线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足鼎立”,“吸金”能力领跑。再进行细分,电子信息项下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信息化软件及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生物医药项下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生物科技,汇集了更多的投融资事件及资金。但与此同时,部分赛道资金的高度集中,也引发了重复投资和估值风险等方面的担忧。
《报告》称,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的角力下,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正呈现出“政府托底、科技攻坚、区域分化”的显著特征。硬科技投资能否穿越周期兑现预期,政策“活水”如何激发市场化生态,将决定下一阶段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真正成色。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