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运用巨量资料监控市政运作

来源:Digitimes #资料# #波士顿# #监控#
1.2w
美国波士顿运用巨量资料(big data)监控市政运作,希冀透过市民参与,改善市政规划并提高服务品质,打造更安全、更便利的智能城市。

波士顿在2015年10月推出CityScore,是透过资料搜集与分析,即时呈现包括犯罪、Wi-Fi网路,以及能源消耗等与市政相关的24个重要指标数值。不仅市长能从办公室内大型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值掌握市政绩效,市民也能在网路上查询。

市府幕僚长,同时也是CityScore的催生者Daniel Koh表示,若指标数值大于1表示市政运作优于预期目标,等于1代表达成目标,小于1则是未达目标,资讯一目了然。

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报导,波士顿称得上是数位城市先驱,早在前市长Tom Menino任内就聘用首位内阁资讯长(CIO),并于2009年推出应用程式(App)Citizens Connect,市民透过智能型手机上传照片就能举报问题;Street Bump是另一项创举,只需下载应用程式并在开车时开启,就能透过车辆震动与定位资料侦测路面是否存有坑洞,派人勘查填补。

城市智能不只如此,波士顿3分之1垃圾桶内建太阳能板及感应器,垃圾桶快满的时候会发出讯号,让垃圾清运更有效率;而数据科学家也会分析网路租屋广告,找出哪些房东将房间分租给过多房客。

此外,波士顿自2015年上半开始试行公车优先号志系统,并与Google社交路况应用程式Waze合作,透过交通拥塞状况的掌握,有效规划纾解车流。除了政府外,学界也积极改善城市机能。

麻省理工学院(MIT)Senseable City Lab进行中的计划包括在街灯顶端安装感应器,一旦运用普及,便可即时测量每栋建筑物的噪音及污染程度;而名为Underworlds的专案则是利用小型机器人在下水道收集样本进行分析,好了解市民都吃些什么,甚至有多少人感冒都能加以检测。

不仅波士顿,芝加哥与纽约等美国大城市近年同样引领智能城市风潮,运用数据资料改善市政服务,打造更有效率的城市。美国白宫更在2015年9月宣布投入超过1.6亿美元,启动智能城市发展计划(Smart Cities Initiative)。

不过就算有了数据资料,市府官僚运作若是不能有效整合,仍旧无法带来改变。波士顿绝大部分数位资讯都存放在大型电脑系统内,方便各单位存取使用;各局处部门间也得加强彼此合作,连带不合时宜的法规都须重新审视修正。

然也有批评家质疑,数据运算是否会加重社会的不平等?譬如美国警方利用数据运算,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犯罪事件的时间或“热点”,尽管准确度不低,却也不免引发是否在可疑地点出现不必要的盘查、搜索以及种族歧视等行为。

而即使像是Street Bump这样的服务都有可能因为住在前区的人拥有智能型手机可优先得到服务,而后区的路面坑洞或许因为乏人举报而未能处理。有鉴于此,Street Bump在初上路时先由市府道路检测员使用,负责全市道路维护。

或许如同美国政论家Benjamin Barber所言,光是科技并不能解决根本市政问题,智能城市需要有智能的市长和市民共同打造。
责编:
来源:Digitimes #资料# #波士顿# #监控#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