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有力的结构性变革——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突破1171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增速领跑全球,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或将进一步增长至1240亿美元。在这场全球产能建设投资热潮中,比资本更稀缺的,是“人”。根据工信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及半导体行业协会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预计将达30万-35万人,其中,对设备研发与制造岗位的需求占比逐年上升,从2022年的10%增长到2025年预计的16%,反映出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场“缺芯”战役的背后,实则是“缺人”的致命瓶颈。
当AI重构芯片设计、光刻机精度向埃米级迈进,半导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转向“质量+速度”的复合博弈。面对这场“既要、又要、还要”的产业变革,全球光刻巨头ASML正将人才战略推向深水区——从“抢人大战”转向 “育才+融才”的长期战略。
2025年ASML春招活动
从“揽才”到“育才+融才”,构建全面人才发展体系
从历年营收数据来看,ASML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2023年,ASML全球实现了30%的净销售额增长,业绩斐然;2024年,ASML全球净销售额达283亿欧元,中国区贡献占比提升。毛琴指出,这得益于中国市场订单的逐步交付与客户需求的稳定增长,“正常年份中国区市场份额保持在20%左右”。公司预计2025年净销售额将突破300亿欧元,并在2030年达到440亿至600亿欧元。
这一增长预期直接转化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中国市场,ASML的员工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至如今的1900余人,覆盖全国16个城市、25个办公地点。
随着业务的持续扩展,ASML对客户服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应用工程师等技术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毛琴强调,随着AI技术对半导体行业的重塑,对人才素质和数量的要求均在提升,尤其是兼具技术能力与学习敏捷性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核心目标。然而,她也指出,当前半导体行业面临人才短缺和技能重构的挑战。为此,ASML通过校招、社招以及跨行业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确保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回看以往,半导体行业人才流动活跃,大量成熟人才在市场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人才往往在各自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对于ASML来说,从外部招募这些成熟人才,能够快速充实自身的人才队伍,提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近几年随着需求急速攀升,半导体人才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优兴咨询的最新全球雇主品牌报告显示,当前招聘领域存在关键行业和技能领域的人才持续短缺、新时代对关键人才的标准正在重构、高校教育尚不能完全对接招聘需求等挑战。一方面,而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不同细分领域存在人才需求不平衡的情况,与此同时,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学习敏捷性、创造力、道德与诚信、情商等综合素质愈发重要。另一方面,竞争加剧促使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努力高薪资待遇、提供更多的福利和发展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外部揽才的人才战略逐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面对行业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变化,ASML的人才战略正在经历升级。毛琴表示:“过去我们更注重偏向‘揽才’,即从外部引进人才,但现在我们更强调自行‘育才’和内部‘融才’,将重心从外部招聘转向内部培养与流动。通过灵活的揽才-育才-融才相结合策略,吸引和培养契合公司需求的关键人才,并赋能员工持续成长,打造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才队伍。”
具体而言,在育才方面,ASML深知,光刻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市场上难以直接获取适配人才。为此,对于在职员工,ASML为不同层级和职位的员工提供定制化培训课程,包括技术培训和软技能培训,还有各类发展和体验机会,如轮岗等;对于新入职的技术类人才,通常要经过一年左右的培训才会真正开始实际工作。毛琴强调:“学习和成长是员工职业发展的核心,我们倡导‘70-20-10’学习准则,即70%的学习来自工作实践,20%来自同事间的交流,例如导师和教练制度,10%来自课堂学习和线上自学,从而形成学习和成长的闭环。”与此同时,公司与合作高校开展全景光刻基础系列课程和科普讲座,加强高校教育与行业实践的衔接。毛琴指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在融才方面,为了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ASML推出了内部人才流动政策。毛琴表示:“只要员工在岗位上工作满24个月,就可以申请公司内部乃至海外的其他岗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积累经验,加速成长。”此外,ASML还通过技术社区和领导力社区,促进跨部门的技术交流和管理能力提升。“内部流动不仅解决招聘压力,更让员工在新鲜挑战中加速成长。”她提到,“此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公司每年选派有意向的工程师赴荷兰、美国等地交流,并吸引海外华人归国效力。他们追求更广阔的平台,而ASML愿意提供这样的舞台”。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每个人都是人才,我们坚信人都是有潜能的,就看你怎么发挥他,怎么激励他,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毛琴强调。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ASML的企业文化之中,成为公司人才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人才即护城河”的行业共识下,ASML正在重塑人力资源战略范式。通过构建“技术社区-轮岗计划-海外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成长飞轮,将传统的人力成本转化为创新资本增值。这种从“薪酬竞争”到“价值共创”的范式转移,正在重新定义半导体行业的人才竞争逻辑。
当“内卷”成为行业底色,用长期主义留住人心
在半导体行业的“军备竞赛”中,人才争夺早已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一些公司还在用“薪资溢价”和“福利堆砌”的短期策略抢夺稀缺资源时,ASML选择了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用长期主义重构员工价值主张。
这是一场对传统人力资源逻辑的颠覆。当行业普遍陷入“卷薪资、卷福利”的零和博弈时,ASML的实践证明:真正的“人才黏性”并非来自短期的物质刺激,而是源于对员工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深度经营。从跨部门轮岗到海外技术交流,从“年年有麦”储蓄计划到心理韧性工作坊,ASML正在用系统性思维构建一个“幸福飞轮”——让员工的归属感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自我强化的闭环,持续守护员工的全面健康(财务、身体、心理、社交、职业发展)。
ASML而是通过系统性设计将员工福祉转化为组织竞争力。毛琴举例说,2024年推出的“年年有麦”长期储蓄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计划不仅为员工提供财务保障,还通过雇主与雇员的共同储蓄机制,将员工的职业生命周期与公司发展结合。她提到,第一年就有85%的员工自愿参与,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这不仅是对员工财务健康的重视,更是对公司长期信任的体现。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福利的“即时满足”逻辑,转而通过长期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公司发展的共同受益者。正如毛琴所言:“我们希望员工不仅有一份工作,更有一份事业和归属感。”
截至目前,ASML的员工福祉计划已覆盖财务、身体、心理、社交和职业发展五个维度,形成了“全面健康”体系。2025年,ASML还计划引入精力管理和正向力建设工作坊,帮助员工提升心理韧性和身体健康。毛琴指出:“工程师群体的工作强度较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在她看来,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仅来自薪资,更来自对未来的确定性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他们更看重平台能否助其行稳致远。ASML的长期主义思维显然已经收获了回报。毛琴透露,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流失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以过去几年的春招和秋招为例,一些非常优秀的毕业生通常手握多份offer,与此同时,他们非常注重个性化发展。毛琴指出:“00后一代更期待能从行业顶尖专家那里获得知识传承。从ASML的视角来看,我们的offer接受率较高,这不仅体现了公司品牌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了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独特成长平台——从技术大牛的言传身教到全球业务的广阔视野,真正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与行业前沿的无缝对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员工的归属感固然重要,但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懈怠和创新停滞。ASML通过上述提到的内部流动,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以及国际化交流等一系列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员工在拥有归属感的同时,始终保持活力与创造力。ASML始终强调创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和挑战现状。毛琴指出:“我们相信,创新不仅来自技术本身,更来自员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思维。”
针对AI技术对行业的冲击,毛琴认为“人与AI应是双向奔赴”。她以程序员为例强调,初级岗位可能被AI工具替代,但顶尖人才会因AI赋能而更具创造力。为此,ASML在招聘中更关注候选人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学习敏捷度”,并鼓励现有员工拥抱AI工具。 “AI是助手,而人的价值在于解决开放性问题。”毛琴总结道。
结语
ASML的人才战略转型,本质上是对半导体行业长周期、高技术壁垒特性的回应。从“抢人”到“育人”,从“单一技能”到“跨领域融合”,其策略不仅为自身业务增长蓄力,更试图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培养“能打持久战”的人才梯队。
因此当同行还在用“高薪抢人”的线性思维作战时,ASML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人才护城河,将员工的短期激励转化为长期价值创造。正如毛琴所言:“我们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不仅实现个人价值,也为行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的员工福祉理念,正在为ASML赢得人才竞争的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人才理念标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